- 我市召开“三学、三敬、三做”活动动员会议 04-25
- 叶牛平到普宁就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开展专题调... 04-23
- 普宁:三大商业综合体激发商贸名城新活力 04-23
- 今年青梅总产量预计逾5万吨 04-23
- 普宁举行中小学师生书法比赛初赛 04-23
- 群众办事百项堵点疏解行动__请你来投票 政... 04-23
- 新海关新亮相 通关迎来新变化 04-20
- 普宁市电子商务行业协会筹备成立大会顺利召... 04-20
- 普宁夯实安全生产责任 开展隐患排查治理 04-20
- 关于4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的通... 04-20
- 关于《普宁市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公... 03-26
- 关于《普宁市中心城区道路命名方案》部分内容... 03-23
- 中共揭阳市委巡察组专项巡察公告 03-21
- 关于在普宁市区部分道路对泥头车等车辆 实... 03-13
- 关于练江流域水利工程建设有关事项的通告 02-27
- 关于普宁市鸿城碎石场有限公司下架山横溪村... 02-27
- 演练预告 02-07
- 关于普宁市肉类蔬菜以及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 01-23
- 亿方包装制品诚聘总经理秘书 04-24
- 亿方包装制品诚聘行政助理 04-24
- 广福缘贸易诚招运营推广 04-24
- 广福缘贸易诚招融资运营主管 04-24
- 广福缘贸易诚招财务 04-24
- 广福缘贸易诚招总经理助理 04-24
- 卡卡服饰诚招仓库打包员 04-13
- 卡卡服饰诚招网店客服 04-13
- 海梦城旅游文化诚招保安 04-13
- 普宁市南溪镇旅游招商引资项目推介 10-20
- 普宁市概况 05-17
- 普宁市科技工业园 05-17
- 普宁市英歌山工业区简介 05-17
- 普宁市扶持英歌山工业区工业发展若干措施 05-17
- 关于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摘要) 05-17
- 沃尔玛公司考察普宁金莎·时代中心 争取落户 01-27
- 南溪镇蕉柑发展概况 10-19
- 南岩古寺玉佛国风景区概况 04-21

- 甲鱼鳃腺炎并发症防治 04-26
- 草鱼肠炎病和烂鳃病的防治 04-26
- 鳙鱼暴发性出血病预防 04-26
- 夏季鳜鱼养殖常见寄生虫病害防治 04-26
- 白鲫夏花鱼种寄生虫病防治 04-26
- 工程鲫 04-26
- 椪柑优良品种——新生系3号 04-26
- 观音莲 04-26
- 供应 葡萄套袋 葡萄保鲜袋 保鲜纸品 01-23
- 供应 仔猪 01-23
- 供应 生姜 01-23
- 供应 白花葱兰 西府海棠 阔叶麦冬 马褂木 01-22
- 供应 生姜 01-22
- 供应 三元仔猪 01-22
- 供应 肉鸽鸽种 观赏鸽鸽种 01-22
- 供应 桃 油桃 蟠桃新品种苗木 01-22
-
潮汕人为嫁女把饼做出多少花样 集齐“六样饼”召唤好女婿
-
潮汕祠堂堂号由来
-
潮汕古塔知多少
-
潮汕赋
-
潮汕农历七月民俗多
-
潮筝韵论五则
-
捘·抟·挼

在澄海,一直有一批人在传承灯谜,为它的发展注入活力。清代康熙年间的《澄海县志》上,就有澄海民间灯谜活动的记载,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2008年,澄海灯谜作为澄海的一种文化象征,跻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热闹的谜会中,竞猜者的声音响起,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阵鼓声。这是澄海灯谜最大的特色,即保留了宋代临安“击鼓司猜”的遗风,用鼓声来通报猜谜情况。猜中谜底的时候,敲两下鼓“咚咚”,猜中了之后还要解释一番,解释正确,则可以听到“通通通”三下鼓声。若未猜中或解释不正确的,则“卜通卜通”地敲着密鼓,暗示“不通不通……”。灯谜一般由谜面、谜目、谜底组成。“相逢一笑泯恩仇”“咚——”“厨房用语”“咚——”“面和好了”“咚!咚!”“相逢一笑泯恩仇”是谜面,“厨房用语”是谜目,“面和好了”则是谜底。在澄海,猜灯谜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地方民俗。几乎每乡每镇都有谜社或灯谜组织,在重大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都会有灯谜活动。2005年,韩国以“端午祭”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并通过。这极大地刺激了我国的民俗专家,使他们认识到保护传统民俗的紧迫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澄海灯谜开始了申遗旅程,并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澄海灯谜的创新张哲源老先生是澄海灯谜的领军人物,澄海灯谜协会的创立会长,澄海区文化馆群文辅导部主任,被授予“广东省民间文化杰出继承人”的称号。他从事灯谜创作和组织活动已有50多年。18岁时,他开始接触灯谜。每逢周末,都会去文化馆听人猜谜,很快就迷上了。由听而学猜,由猜而学制。到了80年代中后期,社会刮起“下海”风。他反潮流而行之,弃商从文,正式到文化馆工作,负责灯谜项目。张哲源开专题谜会的创新形式,使谜会不仅局限在重大节日举办,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见到。目前澄海谜人配合政府宣传的需要举办专题谜会,也有些当地私人商铺或私企老板,为了广告宣传,也会出钱举办谜会。张哲源说:“借用灯谜这种有群众基础的文艺形式,成本低,效率高,要宣传的东西易于让人记住。”在张哲源的倡导下,2009年5月3日,澄海红头船谜社在澄海文化馆成立。红头船在其网络论坛上会举行“红船航灯”每周竞猜活动。根据竞猜者得到的积分,每年评选10名擂主,并送上谜书作为奖品。除了平时的竞猜,自2012年开始,每年都会举办“红头船”网络灯谜大赛,以网络的形式吸引的主要是青少年和中年人。澄海灯谜发展的阻力和动力为了吸引和培养新生一代对灯谜的兴趣,红头船还举办中学生“红头船杯”灯谜大会。在假期,则免费开办学生灯谜培训班。今年暑假,就读于澄海实验高级中学高二的王济鸿就想去参加培训,但由于家里有事遗憾错过。小时候爷爷常带他去看谜会,引起了他对灯谜的兴趣。现在,他是学校灯谜社的社长,他认为,灯谜作为业余爱好,可以丰富生活,还可以拓宽知识面,给他带来了很多生活的乐趣。但是他的父母却不支持他学习灯谜,认为他因为灯谜而耽误了学习。在澄海,有30%的学校开谜社,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了解灯谜,继承传统文化。但另一些学校则并不是那么热心地支持。王济鸿说现在学校谜社总共有17个成员,每周进行一次社内培训,主要让新生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灯谜,然后再教他们一些制作灯谜的方法。每周宿舍楼下的公告栏都会贴出三则谜题,让大家参与猜题,而猜中者都会获得一份小礼品,如洗衣粉、肥皂等。虽然学生的参与度还不错,但是准确率不高。澄海北秀中学的陈哲凡说,学校有灯谜社,学校的社团一个学期会进行两三次活动,其中就有灯谜社。澄海湾头中学灯谜社的指导老师林忠然老师说,因为澄海是灯谜之乡,校长提出在校开办灯谜社。虽然灯谜社在上学期才正式成立且现约有20个社员,但早在六年前,湾头中学每到五四青年节时会举办灯谜活动。校长负责出谜语,让全校学生来猜,感兴趣的都可以参与猜谜拿奖品。澄海女孩林晓琛在去年春节与灯谜结缘,“澄海府前广场有谜会,去围观了一天,被深深迷住了,从那时开始真正接触灯谜。”那天她猜中了10条灯谜,到现在,谜笺还保存着。接触灯谜之后,林晓琛不断学习以此丰富自己的知识面,灯谜提供了一种学习的动力,家人也支持。虽然她现在在外地读大学,但在暑假参加了红头船谜社的培训。灯谜之所以吸引她,一个是猜中的成就感,另一个是灯谜让她学到不少知识,“就算你猜不中,听别人解释,也能学到很多,每一条灯谜都像一个故事。”澄海灯谜在其发展的路上,既有前人的努力、积累与付出,又有年轻的新生力量不断为这一项民间艺术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使之继承与发展。“相逢就是见面,一笑泯恩仇就是和好了,所以就是面和好了。”“咚咚咚”,鼓响三声,“通通通”。
声明:本文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盈利目的,且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小编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大麦双头出
-
巧戏县令
-
孙门三贤婿
-
踏入棉湖窟
-
辞郎洲凤屿
-
奇联故事(二则)
-
牛仔唔识(音北)虎

柿主的生意无法做下去了,就带着所有的柿主一起到县衙,请县官评判。
县官问众柿主:“你们都带红柿来了吗?”都说带来了。
县官便把他们带到县衙大门口的照壁前说:“你们每家各把红柿摔在照壁上,能贴在壁上的就是好柿。”
别处的柿主听后,都争先恐后摔红柿,他们使出浑身力气,把大红柿狠狠扔到照壁上。大红柿砸在照壁上,柿水四射,柿肉全都掉到地上。
轮到鸭背村柿主摔红柿,只听“啪”的一声,柿子在照壁上开了花,随后变成一堆印泥样的东西紧紧胶在壁上,等了很久很久还是没有掉下来,围观的人都拍手叫好。于是县官宣布说:“鸭背柿水少糖多,鸭背柿最好!”从此鸭背柿就更出名了,别处的柿主再也不敢拿自己的柿和它比高低了。
声明:本文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盈利目的,且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小编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工夫茶的注释
-
好茶好水知心话,夜夜工夫茶
-
揭西客家煮擂茶
-
我国古代的饮茶
-
工夫茶道与日本茶道的比较
-
潮汕工夫茶茶艺谚语
-
从《易经》揭示潮汕谚语“茶三酒四踢跎二”的文化内涵

潮汕人的这种工夫茶俗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工夫茶名称的来历
工夫茶的名称,至迟在清代雍正年间就已经出现在文献上。一开始,工夫茶是武夷岩茶的一种品牌,举凡岩茶中制作精良者,都叫做工夫茶。
雍正十二年(1734),做过福建崇安县令的陆廷灿在他所著的《续茶经》中,引用《随见录》,就说:
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两山又以所产之岩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
乾隆十八年(1753),刘靖的《片刻馀闲集》也谈到:
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花香,次则名(草头名)香……
岩茶何以名“工夫茶”?《续茶经》引用康熙五十六年(1717)王草堂的《茶说》,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武夷岩茶的制作过程,并与绿茶的制作比较:
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候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山+介)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罗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捡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释超全诗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手敏工夫细”,形容殆尽矣。
阳羡(山+介)片,松罗龙井,都是绿茶的名品。阳羡茶出江苏宜兴,(山+介)片即罗(山+介)茶,出浙江长兴,属于蒸青类,制作时将采下的茶叶蒸过,碾焙而成。松罗茶出安徽休宁,龙井茶出浙江杭州,属于炒青类,制作时先把茶叶用铁锅杀青,经反复揉炒而成。武夷岩茶是一种半发酵茶,它的制作过程,要经过摊、摝、炒、烘、捡几道工序,其中最关键的工艺是摝。摊就是摇青,在室内将晒过的茶叶反复摇动,茶叶就在这个过程轻微发酵,叶边带红,有香气发出。这时,便可以入锅炒,边炒边揉,最后用焙笼烘干,就成了毛茶。再经过捡择重焙,才成为可以销售的“熟茶”。可见,武夷岩茶的制作,要比绿茶多好几道工序。故尔,释超全用“心闲手敏工夫细”来形容它。工夫茶的名称,或即由于它的制作精良而起。工夫茶制作的精良,在光绪十二年(1886)郭柏苍所著的《闽产录异》卷一中有更为详细的记述:
还有一种就名(草头名)柯择嫩芽,以指头入锅逐叶卷之,火候不精则色黝而味焦,即泉漳台澎人所称工夫茶。
武夷岩茶在明代已经成为名茶,17世纪初期开始远销欧洲,深受欢迎。清初,西洋番舶年年前来采购,岩茶供不应求,闽南茶工遂仿照岩茶工艺制作,世称“溪茶”。曾经任过郑成功幕僚的闽人阮(曰+文)的《安溪茶歌》,就写到此事。潮州制茶仿效岩茶工艺,大约敢在这个时候。大约到嘉庆时,这类半发酵茶在市场上统称乌龙茶,或者仍然沿用工夫茶的旧称,以“工夫名种”为名。
清代乾隆嘉庆以来,闽台粤东的茶人在饮茶的实践中,摸索出一种能够充分显示乌龙茶类酽香特色的小壶小杯、热汤厚味的品饮形式,谓之“食工夫茶”。于是,工夫茶也就慢慢地由茶名演变为乌龙茶的一种品饮程式的指称。
二、工夫茶品饮程式溯源
到唐代,中国人的饮茶,从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为文化上的享受。享受饮茶的精神乐趣,也就更加注重茶的品味。品茶过程对用茶、用器与冲饮程式的讲究,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已经有了系统的总结。宋元以后,饮茶风俗,代有所尚,用茶、用器与冲饮程式不免要有所变化。特别是到了明代,散条茶瀹饮成为时尚,与之相应,用器方面,茶瓯配上了盖子,成为一盏、一托、一盖三器合一的盖瓯,茶壶茶杯的配套也出现了。于是,茶的品饮程式与唐宋相比,面貌一新。
散茶瀹饮,要求汤水温度较高,才能使茶叶的味和香充分发挥。茶瓯加盖,就是为了有利于保温。茶壶沏茶,即沏即饮,茶汤热而味香发,比盖瓯又更为优越。明清两代,宜兴的紫砂茶壶,最为茶人所珍重。而壶形则讲究小巧。生活在明清之交的冯可宾,在所著《(山+介)茶笺》中对茶壶有一段十分有趣的议论,说:
或问茶壶毕竟宜大宜小?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自酌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茶壶小容易留香出味,原因正在便于保温。而冯可宾似乎更注重茶人在品饮过程的》“得趣”,即文化上的享受。实际上,明代中后期,享受品茶的精神乐趣,已经成为士大夫出身的茶人们的共同追求。小壶冲沏的主张,在当时许多茶书中都可以读到。例如,周高起以宜兴紫砂陶壶为题材的《阳羡名(草头名)壶系》就强调:
名(草头名)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名(草头名)香,俾得团结氤氲,方为佳也。
俗谚云,“少食多知味”,品饮的茶汤不求多,名(草头名)壶宜小,茶杯也趋于小型化。明万历间罗廪著《茶解》,讨论饮茶的器具,便说到茶瓯“以小为佳,不必求古”。
总之,到了明代中后期,散茶瀹饮的需要,加上茶人饮茶的目的,是追求品味过程的“得趣”,这两个原因,导致了小壶小杯、即沏即饮的品饮程式的产生。这种程式,最初运用于散条绿茶的品饮,但是一如冯可宾《(山+介)茶笺》所说,“施于他茶,亦无不可”。乌龙茶一般要等到新梢的顶端的幼叶已经开平,将上端二三片叶子一齐采摘,茶叶比较粗老,冲沏的时候对水温的要求更高,采用小壶小杯的程式也更加适宜。
乾隆年间,用小壶小杯冲沏武夷茶的程式盛行于闽北、闽南。工夫茶的品饮方式实际上已经出现,只是还没有把“工夫茶”作为这种品饮程式的名称。乾隆二十七年(1762)修纂的福建漳州《龙溪县志》最先记载了这种品饮程式,该书卷之十《风俗》篇说:
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茶,以五月至,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壶,必以若深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琯溪之,盛必以竹之筐。凡烹名(草头名),以水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为上,惠民泉次之,龙腰石泉又次之,余泉又次之。穷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费,岁数千。
龙溪是漳州辖县,治所在漳州府城。明末清初,武夷茶工多漳州人,这种茶俗的兴起,或者与此有关。《县志》这短短一段文字,既记茶具,又论用水,可以当做“简明工夫茶经”读,当时是否将这种品茶程式称作“工夫茶”,则尚不得而知。二十多年后,袁枚中《随园食单》“武夷茶”条中谈到他在乾隆丙午(五十一年,1786)品饮武夷茶的经过: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
用小壶小杯冲沏武夷岩茶,嗅香试味,细吞慢嚼,姑不论砂铫泥炉、活泉响炭、松风蟹眼,个中情趣,已经和工夫茶享治之法相同,只是袁枚也还没有提到“工夫茶”这一名目而已。
更有意思的是,袁子才品尝了小杯武夷茶之后,竟然不再“嫌其浓苦如饮药”,反而“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
乾隆嘉庆之交,上述品茶方式流行到粤东,“工夫茶”也由茶名被借代而且成为这种品饮程式的名称。最先把“工夫茶”作为一种品茶程式的名称载诸文献的,是俞蛟的《梦厂杂著.潮嘉风月》。俞蛟是浙江山阴人,乾隆五十八年至嘉庆五年(1793-1800)任广东兴宁典史,《潮嘉风月》所记载的大约是一段时间的闻见。俞氏说: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绝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识,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同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煮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蜀茶久不至矣,今舟中所尚者,惟武夷,极佳者每斤需白镪二枚。
这一段记载,对当时韩江六篷船上的饮茶习俗有很详细的描绘。六篷船上所用的烹茶器具,有泥炉、瓦铛(砂铫)、宜兴紫砂陶壶、花瓷小茶杯和茶盘,还有垫茶用的棕垫、煽火用的纸扇和夹木炭用的竹夹,茶具已相当齐备。茶叶用福建茶,尤尚武夷茶,以及投茶、冲泡、淋罐、筛茶、品呷等程式,也和今天相同。作为品饮程式的工夫茶至迟到这个时候已经名实具存了。
不过,当时工夫茶并不只流行于潮州。《潮嘉风月》所记六篷船主人,往来韩江上下,有的是梅州人,有的是兴宁人,并不都是潮州籍。道光以后,闽南的工夫茶俗也仍然十分流行。道光十二年(1832)修《夏门志》卷十五《风俗记》载:
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曰孟公壶,杯必曰若深杯。茶叶重一两,价有贵至四五番钱者。文火煎之,如啜酒然。以饷客,客必辨其香味而细啜之,否则相为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谟茶之讹。彼夸此竟,遂有斗茶之举。有其癖者,不能自己。甚有士子终岁课读,所入不足以供茶费,亦尝试之,殊觉闷人。虽无伤于雅,尚何忍以有用工夫,而弃之于无益之茶也。
施鸿保《闽杂记》也说:
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曰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深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钱数圆者。饮必细啜久咀,否则相为嗤笑。予在友黄玉怀明府言,下府水性寒,多饮伤人,故尚此茶,以其饮不多而渴易解也。
《闽杂记》中多记道咸间事,此条所述,应该也在这一时间。实际上,一直到今天,闽南人嗜工夫茶的也还不少。
况且,潮人饮茶也并非从来就采用工夫茶的品饮程式。
皆佳绝。彼土自难得茶,更蒙辍惠,惭悚。”吴复古所送的建茶,都绝好,可见潮州文士中,也有能品茶的。“彼土自难得茶”是因为那时潮州不产茶,“无采茶之户,无贩茶之商”(《永乐大典》卷5343《潮州府.税课》引《三阳图志》)。因而,那时饮茶的风气,恐怕只能在潮州文士中蔓延,而很难影响到一般百姓。
四、潮汕工夫茶驰名的原因
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类的“工夫茶”,本来是在闽、台、潮汕各地都很流行的茶俗。不过,现在许多茶人,习惯把这种品茶方式称作“潮汕工夫茶”;许多研究茶文化的著作讲到工夫茶,也经常举潮汕工夫茶做例子。为什么潮汕地区的品茶习俗会被视为工夫茶品饮艺术的代表,而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秀出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商业的推动,二是文人的润色。
清代乾隆嘉庆以后,潮汕的商业十分发达。乾嘉之交的潮州,一如俞蛟《潮嘉风月》所载,物产珍奇,商旅辐辏,“俨然自成都会”。工夫茶艺的传入潮州,与这种繁荣的商业活动有很大的关系。嘉庆十三年(1808)《崇安县志》卷之一《风俗》有这样一段记载:
茶市之盛,星渚为最。初春后,筐盈于山,担属于路。负贩之辈,江西、汀州及兴、泉人为多,而贸易于姑苏、厦门及粤东诸处者,亦不尽皆土著。
崇安是武夷岩茶的产地,粤东应该是指广东东部的潮梅循三州(包括今天的汕头、潮州、揭阳、梅州、汕尾数市)。根据这条记载,嘉庆初已经有粤东商人进行茶叶贸易。而《潮嘉风月》说六篷船中喜用武夷茶,则粤东工夫茶俗的形成,必定与这种贸易有关。这两书的记载正可以互相印证。到了明代,情况似乎已经很不一样。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刊刻的《荔镜记》、万历九年(1581)刊刻的《荔枝记》和相传也是万历年间刊刻的《金花女》附刻的《苏六娘》,搬演的都是潮州本地故事。戏文中有许多情节,写到当时潮州民间的茶事。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荔镜记》第22出《梳妆意懒》,益春有一段潮腔唱词:
十八年前在深房,盆水茶汤是你捧。
这两段文字说明,至迟到明代中期以后,茶在潮州民间生活中,已经成为日常家居必备的饮品。
以茶待客的习俗也已经形成,有《苏六娘》中《六娘出嫁》一节,苏妈叮嘱女儿的唱词为证:
你油盐酱醋须看理,人来客往槟榔茶。
槟榔是待客的礼果,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说:“粤人最重槟榔,以为礼果,款客必先擎进。”唱词中槟榔与茶相提并论,可见茶也用于敬客。潮谚云:“过门是客。”对方不论是什么身份,只要进了家门,都会有茶招待。《荔枝记》第8出,写李婆婆到黄家说亲,黄父让家人小七接待:
(公白)原来正是媒姨,老汉失接。小七,端椅坐,计茶食。
《苏六娘》中也有类似情节。林婆到苏家做媒,苏妈见了,连忙招呼:
(末)原来正是林婆,请坐,讨茶来食。
这是请媒婆喝茶。《荔镜记》第19出《打破宝镜》写陈三到五娘家磨镜,益春请他喝茶:
(贴)人客,茶请你。
(生)只茶是乜人使你捧来?
(生白)小妹,阮做工夫人,夭有茶食?
(春白)阮只处见贵客来,都有茶食。
这是请做工的工匠喝茶。可见,当时潮州民间社会茶事已经十分普及。
不过,明代潮人饮茶,烹治方法还不很讲究。正统七年(1422)潮阳教谕周泰《治平寺》诗有“僧童煮名(草头名)烧红叶,游客题诗扫绿苔”句,就讲到烧叶烹茶。如果说“烧红叶”是为了同“扫绿苔”对偶的修辞文字,不一定是写实,那么,嘉靖二十年(1541)前后林大软《斋居》诗“扫叶烹茶坐复行,孤吟照月又三更”所写的,就切切实实反映了明代士大夫饮茶时追求的那种野趣。
野趣是有了,但烹治之法实在还未见功夫。
清代前期,工夫茶似乎还未曾在潮州流行。乾隆十年(1745)《普宁县志》卷十《艺文志》中,收录主纂者、县令萧麟趾的《慧花岩品泉论》,其中有品茶慧花岩的一段描写:
因就泉设茶具,依活水法烹之,松风既清,蟹眼旋起,取阳羡春芽,浮碧碗中,味果带甘,而清冽更胜。
萧县令品茶,茶取阳羡,器用盖碗,虽然也很讲究,但毕竟不是工夫茶。从上面引用过的《潮嘉风月》看,要到乾隆嘉庆之交,工夫茶的品饮程式才在潮州出现。光绪十年(1884)稍前,江都张心泰来粤,有《粤游小记》,其中写到:
潮郡尤尚工夫茶,有大焙、小焙、小种、名种、奇种、乌龙等名色,大抵色香味三者兼全。以鼎臣制胡桃大之宜兴壶,若深制寸许之杯,用榄核炭煎汤,乍沸泡如蟹眼时,以之瀹名(草头名),味尤香美。甚有酷嗜破产者。
是则光绪时品饮工夫茶在潮汕已经开始成为习尚。
从这一时期开始,潮汕民间海外贸易日益活跃。到汕头开埠后,茶叶成为大宗贸易项目之一。光绪十一年到十五年(1885-1890),由汕头海关出口的茶叶,每年接近1万司马担,是销往国外价值额最高的货物。这些茶叶除了小部分潮汕自产的之外,多数是由商人们从武夷、安溪采办的。清末经营茶业并在武夷拥有茶园和茶店的潮汕商人,有汕头李湖山、潮州杨瑶珍等。一直到抗战前,仍有很多潮汕商人在福建和台湾经营茶业。连横《台湾通史》就说:
夫乌龙茶为台北独得风味,售之美国,销途日广。自是以来,茶业大兴,岁可值银二百数十万圆。厦汕商人之来者,设茶行二三十家,茶工亦多安 溪人,春至夏返。
民国十八年(1929)修《建瓯县志》卷二十五《实业》“乌龙茶”条也记载:
近今广潮帮来采办者,不下数十号。市场在城内及东区之东峰屯、南区之南雅口。出产倍于水仙,年以数万箱计(箱有大斗及二五箱之别,二五箱以三十斤为量,大斗倍之)。
潮商采办的茶叶,大多销往香港海外,也有部分在潮汕本地销售。有人统计,前揭阳县解放前平均每月销售茶叶万余斤,基本上都是建茶。茶商的经营活动无疑推动了工夫茶品饮的普及和潮汕工夫茶俗的形成。
乾嘉以来,潮汕人经商蔚为风气,海内外各大埠头,都有潮汕人的足迹。潮汕人经营的铺户,一般都备有工夫茶待客,以广结人缘。几多南来北往客,便因此而见识了工夫茶。梁实秋先生在一篇回忆潮汕籍著名学者黄际遇先生的文字中写道:
我们在青岛的朋友,在酒中八仙之称,先生实其中佼佼者。三十斤的花雕一坛,一夕罄尽,往往尚人余兴。随先生到其熟悉之潮州帮的贸易商号,排闼而入,直趋后厅,可以一榻横陈,吞烟吐雾,有佼童兮,伺候茶水,小壶小盏,真正的工夫茶。
梁先生殆因此有这样的印象:
潮汕一带的人没有不讲究喝茶的,我们享用的起码是“大红袍”、“水仙”之类。
潮汕商人的经营活动,使工夫茶艺扩散到更加广阔的地域。而潮汕地区的品茶习俗,也因此被视为工夫茶品饮艺术的代表。
大抵一种日常生活行为的艺术化,免不了要经历一个总结和润色的过程。从陆羽《茶经》开始,历代文士骚人留下大量的茶书、茶文和茶诗,使后人得以了解中国茶艺的灿烂和中国茶道的精博。潮汕地区的品茶习俗被视为工夫茶品饮艺术的代表,文化人的润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上面已经介绍过,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的茶俗形成以后,有不少地方志书、文人笔记对它进行描述和总结,并名之曰“工夫茶”。大概是由于写作体例的限制,这些描述和总结十分简略而不成系统。
第一个系统地对工夫茶俗进行总结和润色,并能够发其精蕴的,是潮籍学者翁辉东。他有油印本《潮州茶经——工夫茶》行世,据作者自序,写作时间是1957年。作者系统地记述的潮汕工夫茶的用茶,取水,掌火,茶具和烹治程式。基本内容如下:1、用茶,“潮人所嗜,在产区则为武夷、安溪,在品种则为奇各、铁观音。”2、取水,“山水为一,江水为中,井水其下”,对烹茶用水的讲究,只沿用《茶经》的说法。3、掌火,明代茶书已有“活火”的说法,潮人煎茶,选用炭火则更加讲究。4、罗列潮人常用茶具,对茶壶、盖瓯、茶杯的介绍最详细,其他如茶洗、茶盘、茶垫、水瓶、水钵、龙缸、砂铫、羽扇等等,也述其形制用法。5、翁氏认为,“工夫茶之收功,全在烹法”,所以对工夫茶的烹治程式,分治器、纳茶、候汤、冲点、刮沫、淋罐、烫杯、洒茶八事详加说明。这篇文章将潮汕工夫茶俗最基本的特色概括了。
此后40年,又出现不少介绍潮汕工夫茶的著作。伍羽的《说潮汕工夫茶》在香港《文汇报》刊登,马风的《功夫茶》收入《潮汕文化丛谈》在新加坡出版,使潮汕工夫茶名扬海外。张华云的《潮汕工夫茶道》,陈香白的《潮汕工夫茶与儒家思想》,努力发掘潮汕工夫茶的文化精神。曾楚楠的《潮汕工夫茶刍议》,黄光武的《工夫茶与工夫茶道》,更注重对潮汕工夫茶历史的探讨。
几十年来,潮汕工夫茶俗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器具到烹治程式都删繁就简,不再是旧日状貌。文人的总结和润色,并不能对这种生活习俗有规范和提高的作用。但是,这些总结和润色,却使得潮汕的茶俗遐迩闻名,以至一提起工夫茶,总要举潮汕茶俗为例,对孟臣罐、若深瓯,对“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津津乐道。
先是经商业的推动,后又加文人的润色,“潮汕工夫茶”终于成为流行于闽南粤东一带的、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的品茶习俗的代表。
声明:本文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交流学习,无任何商业盈利目的,且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小编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普宁市爱念制衣有限公司
普宁市胜隆制衣有限公司
普宁市天胜制衣有限公司
普宁市光正茂制衣厂
普宁市吉雅织造制衣有限公司
普宁市流沙美利乐制衣厂
普宁市恒坤制衣有限公司
普宁市卡拉曼制衣有限公司
普宁市吉美制衣有限公司
普宁市雅丽佳制衣有限公司
普宁市东鸿织造制衣有限公司
普宁市爱念制衣有限公司
普宁市胜隆制衣有限公司
普宁市天胜制衣有限公司
普宁市光正茂制衣厂
普宁市吉雅织造制衣有限公司
普宁市流沙美利乐制衣厂
普宁市恒坤制衣有限公司
普宁市卡拉曼制衣有限公司
普宁市吉美制衣有限公司
普宁市雅丽佳制衣有限公司
普宁市东鸿织造制衣有限公司
普宁市爱念制衣有限公司
普宁市胜隆制衣有限公司
普宁市天胜制衣有限公司
普宁市光正茂制衣厂
普宁市吉雅织造制衣有限公司
普宁市流沙美利乐制衣厂
普宁市恒坤制衣有限公司
普宁市卡拉曼制衣有限公司
普宁市吉美制衣有限公司
普宁市雅丽佳制衣有限公司
普宁市东鸿织造制衣有限公司